2025深圳人才和产业发展计划,2025年深圳重点发展哪些行业
			发布日期:2025-08-06
			点击次数:4
		
		
		2025深圳政府计划重点做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全方位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巩固和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消费中心。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大力提振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家居家装等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扩大健康、美食、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消费,培育壮大时尚消费、演艺经济、地铁商业、银发经济、宠物消费、国货“潮品”等消费新增长点。高水平打造福田中心、后海—深圳湾等世界级商圈,建成开业蛇口K11 ECOAST、宝安大悦城等商业项目,推动消费商圈与城市公园、文体场馆、轨道交通衔接联通。积极发展首发经济,新增首店、旗舰店、新概念店1000家以上,鼓励发展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策展零售、循环电商等新业态,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网络零售额增长8.0%以上,推动金融机构增加消费金融产品供给。实施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扩容提质行动。办好深圳购物季,提升大湾区车展、食品展、礼品展、电玩节等展会溢出效应,加强工业生产与消费、外贸、会展联动发展,推动更多深圳优势工业品、时尚消费品、高科技产品畅销全球。建成运营市内免税店,新增40家离境退税商店。我们要积极引领消费潮流、提升消费体验,让城市人气更旺、商气更浓、烟火气中显繁荣。
  拓展高质量投资空间。坚持保投产、保续建、促新开、强储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增长8.0%。大力推进“两重”建设,优化现代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和功能,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300亿元、新型基础设施投资1600亿元。完善重点片区规划建设“总师制”、项目群管理“总体设计制”,加快建设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香蜜湖—安托山片区、笋岗—清水河片区、燕罗国际智能制造城、坂雪岗科技城、龙华中轴数字产业核心区、盐田港产城融合发展区、光明科学城核心片区、坪山高新区、深圳国际生物谷(食品谷)等重点区域,完成重点片区投资3800亿元。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发行利用地方政府债券100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50亿元、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100亿元,争取更多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面向“十五五”以及更长时期谋划一批投资体量大、牵引带动性强的标志性项目,并争取纳入国家规划和省重大项目盘子。
  打造高能级国际贸易枢纽。有力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推动外贸保持良好势头稳住位次稳住份额稳住规模,积极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扩大优势产业产品出口规模,加强先进技术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大宗能源、优质农产品等重点商品进口,高质量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持续开拓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东盟、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积极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发展,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300万标箱以上。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交易额1000亿元,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大豆交易超1500万吨。实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游戏出海、软件外包、平台分包、云外包等,支持现代工程服务业企业国际化发展,打造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服务贸易进出口额1500亿美元以上,数字贸易进出口额660亿美元以上。深化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积极拓展中间品贸易、市场采购和海外仓,高水平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提升对企业进出口信贷、出口信保、跨境结算、汇率避险、海运保障等服务水平。
  (二)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构建具有深圳特点和深圳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按照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把整个城市作为新质生产力和创新的策源地、孵化器。集中力量支持重点产(行)业、重点产品、重点集群、重点企业加快乃至超常规发展,巩固工业龙头地位并继续保持好的发展势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建成投产华润微电子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深汕比亚迪三期四期等项目,加快推进比亚迪全球研发中心、深汕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迈瑞医疗高端仪器、华星光电高世代面板配套、鄱阳科技园等项目,开工建设西门子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立讯精密智能模组、惠科新能源、海克斯康等先进制造业项目。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培育工业垂直大模型,新增国家级智能工厂2家以上。推动服装、黄金珠宝、钟表、眼镜、家具等现代时尚产业跨界融合高端化发展。我们要持续巩固实体经济之本,积蓄制造业当家优势,迭代升级强动能、向新求质攀高峰,走在新型工业化最前列,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推动产业加快向高向新向优升级。主动适应并引领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壮大“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巩固提升电子信息、汽车、新能源等产业在全球版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实施“ICT+”行动、培育“第二增长曲线”;加快建设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统筹提升本地化生产效能和全球市场“含深度”,全谱系发展新能源智能交通载具。全力竞逐人工智能、低空与空天等产业新赛道,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算法理论、智算芯片、具身智能、高阶智驾、端侧轻量化模型等核心突破,打造超智协同、异构融合、训推一体、普惠泛在的可持续算力供给体系,丰富发展人工智能终端新产品;加快建设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争创城市空中交通管理试点,构建完备的低空基础设施体系,率先实现全球首个全市域级空天地一体化低空通感网络全覆盖。推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高性能材料、机器人、高端装备等产业创新集聚发展。梯度培育发展下一代网络通信、量子科技、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脑科学与脑健康等未来产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
  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具有深圳特点和优势的优质高效现代化服务业新体系,提升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计量认证、广告创意、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业发展能级,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70%。高水平打造中国软件名城,加快国产核心软件规模化推广应用,支持开源软件、鸿蒙原生应用发展,建成深圳工业软件园。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发展仓配运一体化智慧物流、地铁物流、低空物流等新型物流模式,培育集聚一批具有全球资源要素整合和渠道管理能力的现代供应链企业。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金融中心,深入实施银行、证券、保险、风投创投、融资租赁、并购重组等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优化完善产业引导基金体系,推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管理有机统一,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构建行业风向标产业展会矩阵,办好高交会、国际数字能源展、高性能医疗器械展等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展会。推动服务型制造综合创新发展,支持制造企业拓展“产品+服务”模式,发展服务衍生制造。
  在更广阔空间拓展产业布局。开展产业空间扩容提质行动,统筹实施“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空间布局规划、低效用地盘整和功能优化调整规划,加快推进石岩—百旺等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和72个集中连片区域土地整备、开发建设、项目导入,优化实施“工业上楼”政策3.0,推动老旧低效园区提级扩能,严守270平方公里工业区块红线并稳定工业用地规模和比例,为深圳经济总量向更高台阶迈进时保持工业占比基本不降低夯实国土空间支撑。稳妥有序构建“总部—飞地”经济体系,完善政府与市场有效协同的产业协作机制,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链主+配套”等模式,创新产业共建园区托管运营、利益共享等合作机制。科学有序构建“深圳创造、全球发货”的国际产业分工合作新模式,完善优势产业“走出去”服务体系,统筹产品出口、产能合作、产业链延伸和配套服务出海,加强海外友城、商会协会、经贸机构、中资企业、境外经贸合作园区与物流网络等资源链接整合,支持企业完善全球生产营销体系、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打造涉外法律服务高地,帮助企业加强合规建设和海外风险防范,坚定维护海外投资合法权益。
  (三)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高水平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打造教育、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无界之城”,推动X9高校院所联盟打造世界级科教共同体。支持深圳大学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深圳技术大学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成投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加快建设深圳海洋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科学、新材料等前沿学科。提升研究生、留学生培养规模和质量,强化“留学深圳”品牌和能力建设。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推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获批升本,加快建设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汕校区、龙岗职教园。全面完成基础教育百万学位建设计划,扩大优质高中学位供给,新改扩建中小学校50所以上。深化“五育并举”,推动科教、体教、艺教、卫教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劳动实践教育,培养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塑造阳光自信、刚健有为的青春特质。我们要持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坚定向远方!
  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四个面向”,深化“四链融合”,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推动全社会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强化战略科技力量,高水平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建立健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元投入和开放共享制度机制,基本建成鹏城云脑Ⅲ、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全面点亮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加快建设自由电子激光、特殊环境材料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创低空经济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强央地科技创新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组织实施150个“深研”、150个“重研”项目,积极参与并培育国家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推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加快建设全国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鼓励推动知识产权成果交易。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建设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新增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10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6万家。我们要昂扬自信自强,笃定必胜必成,锻造更多“硬科技”“黑科技”,努力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全力构筑高水平人才高地。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滚动完善“三个更加”人才政策体系,不唯地域、不问出身、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不遗余力引进、培养、使用、协作和服务各类人才。树立全球视野更大力度引进人才,落实“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深入实施顶尖人才、企业人才、创业人才、青年人才汇聚项目,创新海外引才、联合港澳引才机制,加强国际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办好西丽湖论坛、光明科学城论坛等活动。着眼自立自强更高质量培养人才,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和青年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探索从初高中到本科的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加强与高水平大学、一流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共建人才协同协作平台,高水平建设深圳河套学院、零一学院,深入实施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广东省产业“新工匠”培养计划,建设一流产业工人队伍。坚持唯才是举更加有效用好人才,加快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人才项目评审、职称评定、科研经费申请使用等机制,鼓励青年人才担纲挑梁、潜心研究“挖深井”,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建立健全人才褒奖激励机制。完善“五个无忧”全周期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我们要始终向全球敞开“深爱人才、圳等您来”的怀抱,聚天下英才在深圳追梦逐梦、创新创造,施展更大抱负、书写精彩华章。
  着力打造最好最优创新创业生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创新资源更多向企业布局,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70%以上。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市场主体培优育强行动,构建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高成长性企业发现和培育壮大机制,完善初创企业、中小企业到世界一流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新增“个转企”1000家、“小升规”1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5家。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高水平打造科创学院,开展鲲鹏青年创新创业行动、支持项目500个以上,建立健全潜力型初创新锐企业和项目团队发现跟踪扶持机制,推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发展,构建“一张办公桌、一间办公室、一层办公楼”的乐业办公体系。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鼓励发展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大胆资本,支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发展兼容并蓄、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程师精神、工匠精神、投资家精神,促进各种创新创业创造精神深度融合,让领军企业乔木参天、中小企业灌木葱郁、初创企业青苗茁壮,在深圳这片创新沃土上成就更大荣光。
		 
			




 在线交谈
在线交谈 DRMFG
DRMFG